
你选择成为一名对环境负责任的消费者,为此你做出了很多改变来减少会环境的影响,你随身携带水壶,环保袋,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你从附近的菜场买新鲜食物,避免购买过度包装的物品。
当你憧憬着最爱的洗发水某天会不再用塑料瓶包装,而有更环保的包装替代品时,你是否考虑过看看标签背后的真相?一个绿色的标签就足够说服你认为自己够环保了吗?
当你购物的时候,目光总是被一些环保的标签所吸引,诸如“100%纯天然”、“有机”、“可循环”、“再生材料制作”、“来自天然农场”、“0残忍”、“环保”、“无动物测试”等等,为了买到对环境影响更小的商品,你愿意付更多的钱。
你选择成为负责任的消费者,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誉,然后你还是要额外谨慎,避免陷入“漂绿”的陷阱。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绿色标签——可信吗?
什么是“漂绿”?
“漂绿”是指误导消费者以为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对保护环境有益的行为。
各行业逐渐意识到,消费者对环保问题越来越关注,对此,一些公司认真地采取环保措施,而另一些公司则通过无法证实的宣传和巧妙的广告,让产品看上去更绿色环保,以此来获得善意消费者的青睐。
企业常常通过绿色环保的广告,展现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或者展示企业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例如Banerjee, Gulas 与 Iyer, 1995)。
从事“绿漂”的企业和组织往往会在营销和广告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宣传企业“绿色”公众形象,而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的方面却置若罔闻。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标榜“绿色”,我们必须擦亮双眼,切勿盲目相信,防止被“漂绿”的产品蒙骗。
如何“漂绿”?
企业为了给自己“漂绿”,最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掩饰环境成本、缺乏证据、含糊不清、制造假标签、提供无关痛痒的信息、避重就轻以及提供虚假信息。在2007年,TerraChoice(美国安全咨询认证公司UL Global Networking旗下的一家宣传环境保护的机构)将这7种人为操纵行为定义为“漂绿七宗罪”:(点击这里了解更多)
1. 隐性的权衡:解决一个问题却又牵连到另一个问题的经济行为,需要被迫做出选择。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我们强调环境问题时,却又牵连出一些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2. 缺乏证据:当企业宣称的事实不能被认证和检测的时候。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包装袋到底含有多少比例的可回收材料。
3. 含糊不清:使用一些正面的含糊的措辞。“纯天然”这种说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砷、铀、汞和甲醛都是天然的却是有害的,“纯天然”并不代表“绿色环保”。
4.盲目崇拜虚假标签:企业会创造一个概念,或者认证,诱导消费者认为该产品通过了绿色环保认证的流程。
5.无关痛痒的声明:企业常常会借此撇清自己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宣称自己的产品不含氟利昂,而氟利昂在很多国家是法律禁止使用的。
6.避重就轻:一种本身就污染环境的产品,试图将自己标榜为“绿色环保”产品,例如:有机香烟。
7.虚假信息:有些环境保护的说法是虚假的。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谎称为节能认证产品。
一年之后,Ed Gillespie又新增了三宗罪:
1. 带有暗示性的图片:使用一些图片暗示产品是绿色环保的。通常,企业会用营销手段,把Logo或产品包装的颜色换成绿色,暗示对环境友好的品牌形象,但其实企业和产品与绿色环保完全没关系。
2. 完全不可信:为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漂绿”,声称具有环保的特征。如:有机香烟。
3. 官样文章:使用一些普罗大众无法理解或验证的专业术语,故意使用大量专有名词混淆消费者,显得很环保。
Gillespie对TerraChoice提出的七宗罪做出修改 (Gillespie, 2008)
看完上面的这些例子,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曾被“绿漂”产品蒙骗?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与大家分享“绿漂”产品经常在哪些行业中产生,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可能你会发现自己曾经掉入过这个陷阱。不过好消息是,知识可以赋予你力量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你也可以帮助身边的小伙伴提升绿色环保意识,甚至可以给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提供真实和负责任的产品。
特别感谢参与文章撰写与翻译的志愿者们: Tania Chen、Gus Rick、Andrew Freidenthal、Margrethe Wandall、Parul Rewal、Ellie Davenport 、Maria Souza 和 Shirly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