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暑意未尽,湖畔艺术社区 (LAC)迎来了Booking cares 团队 的六批志愿者中的第一批,他们这次来是为了帮助公共空间和文化遗产的修复再生,以此来提升村庄及村民的价值感,并传播保护文化艺术遗产的观念。
这次志愿活动是作为Booking cares团队员工志愿者计划的一部分,志愿计划旨在为访问目的地的持续健康发展做贡献,并让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绿色倡议和湖畔艺术社区都很关注的理念 — 地方的可持续性发展。缤客志愿计划的三个关键点:包容性增长,环境和文化遗产也同样是湖畔艺术社区所关注的重心。湖畔艺术社区重视生态和本土文脉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我想正是这点让缤客选择了这次的志愿计划。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宅“承庆堂” 因缺乏修缮经费,因此这次活动对古宅的保护尤为重要。
活动当天,志愿者们乘坐着当地村民划着的水泥船,伴着淀山湖水,悠然地前往古宅所在的岛上,此时一切都慢了下来。登上岛屿,建筑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中慢慢展现了她的身姿,志愿者们沿着石板路进入建筑内,听社区发起人讲述古宅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何能够为建筑空间增添活力。在两名当地木工师傅的指导下,志愿者们为这里搭建了书架,给我们的“精神家园” 添置了新家。在古建筑的空间里,社区希望任何国籍,任何文化背景的朋友们都可以找到慰藉。
此次活动,志愿者们不仅学习到了新的技能,也感受到了木工师傅的辛苦和专业。
作业之余,大家还帮助了附近的青龙庵的周边环境做了清理。青龙庵是村民举办节庆日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湖畔艺术社区将国际与当地艺术结合的重要展示空间。志愿者们为当地做贡献,自然少不了当地村民的感激,午间香喷喷的柴灶饭和本土餐食便是劳动成果最好的嘉奖。
感谢Booking cares团队的付出,志愿者此行收获了满满的价值感并且很享受这个地方。
附:
我们意外地读到了其中一位志愿者写的一段感想,让我们非常感动,所以在征得她同意后决定将这篇感想全文分享在这里。
承庆堂,一个曾经被人们赋予承载欢庆意义的祠堂,在经历数十载沉浮,静静地坐在淀山湖畔的小岛上,等待着一批批年轻的志愿者重新赋予生气与活力,而人,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最小个体,始终无法跨越寿命所带来的时空限制:我们无法与古人和来者分享喜悦与忧伤。而庆幸的是,人们可以通过留下一些记录延长自己的生命。而这座老宅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他不仅承载了一个家族的故事,也承载了现任屋主对于文化保护的美好愿景,更是附加了每个到访志愿者的善意。
2009年平凡的一天,由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日渐紧张,承庆堂面对这与规划相悖将被拆除的危险。与同一批建筑相比,她是幸运的。最终她以600根木质部件的形式,被现任屋主购置于上海淀山湖畔的这个没落的状元村,杨扇村(现杨舍新村)。
听着远处的公路嘈杂,坐上摇橹船,随着水波,心渐行渐远。踏上小岛, 望过花生田,便看到了红色的砖墙。她有着徽派建筑典型的马头墙,不同的是,她的墙体裸露在外并没有被粉刷。在墙上长出了细细的嫩芽。据屋主介绍,自09年开始修缮,墙和屋顶总共花了2年之久,今年是修缮屋子的第10年。
踏入祠堂,我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屋子的原始木质结构:梁架、梁托、窗扇无不精美雕刻着古朴的鸟兽花纹。有七十二种不同的小动物在梁上优雅地俯视着每个来访者。瓷砖和屋顶是新铺置的,这种新与古的对比,正是我们与前人在时空上的对话吧。尽管能听见屋外淀山湖的浪声,但似乎落叶声也不会被错过。承庆堂,如果她有知觉,一定是不卑不亢的。
此行的任务对于我们8人并没有非常地艰巨,屋主请志愿者小团队制定两个书架。由于湖心岛的这片区域没有通电,我们不得以锯子、榔头等工具手工制作。板材是来自周边居民贡献的旧木门窗。在现代生活中1个小时可使用工具组装好的木架子,我们一群人却用了一天时间。虽然,书架这些可以提前购置,完全不需要大费周章的手工制作,但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两个工人师傅若要修缮诺大的祠堂需要耗费的时间及精力。
承庆堂真的需要我们去修缮吗?是的,即使我们只能搬个砖,也能够减轻工人们的劳动量。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给予者去修缮破碎的祠堂,而是被这座古宅修缮的人。
(文:Vera He)
如果您有兴趣进行类似的团队建设活动,或者你愿意支持湖畔艺术社区(LAC),请通过info@greeninitiatives.cn联系我们。